《原子习惯》图解:如何养成好习惯,新的一年成为更好的自己?

新的一年,如何每天改变一点点、养成好习惯,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子习惯》指出,大脑是一部侦测器,会不断感知周遭环境,分析资讯。当你有足够的练习,你的大脑就会自动将透过经验习得的知识编码,最后变成你的直觉或自动反应。

培养一个习惯的基础正是如此,重复做、反覆做,最后变成了一个习惯。只是,当身体以自动驾驶的方式处理所有任务,有些坏习惯就很难改变了。

《原子习惯》的提醒:无法培养好习惯的原因,是缺乏清楚的执行计划

所以,如果要培养一个全新的习惯,或改变一个坏习惯,该如何做?
《原子习惯》提醒,首先要打造你的「执行意向」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也就是「你将如何执行这项特定习惯」,有意识地察觉自己正在做什么,并拟定计划。
欢迎订阅《经理人》电子报,每天进步1%,一年强大37倍!
2001 年,英国研究人员展开一项实验,让248 个受试者建立运动习惯。把受试者分成3 组,第一组人,只需要观察自己的运动次数、频率;第二组人,除了观察以外,还得阅读一些报告,像是运动能带来什么好处;第三组人,要做到上述前两点以外,还要明确列出计划表,例如「我下周一傍晚,会在河堤慢跑3 小时」。
结果显示,在第一组与第二组中,分别有35% 与38% 的人每周运动一次,而第三组有高达91% 的人每周都运动一次。受测者列出的计划表,就是执行意向,它的公式为,「当甲情境发生时,我就会执行乙回应。」
这有什么好处?为何需要原子习惯?试想,今天你想运动,但脑中只是有这个概念,到底要去哪里动、怎么动、要动多久,并不清楚,最后干脆不了了之。换句话说,大部分的人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原因,并不在于缺乏激励,而是缺乏清晰的执行细节。
《学会改变》指出,阐述执行意向时,尽可能要加入「时间」与「地点」等关键因素,这也是行为动机学家提出的「若则」计划法(if-then plan),当你决定时间与地点,行动会更加容易
例如,要求员工「每周确实提出报表」和「每周五下午4 点之前,每单位都要提出检讨报告」,员工如果看到后面那句话,一定比较知道该怎么执行任务。

写下习惯计分卡,先一步察觉自己的好行为、坏行为,打造原子习惯

改变坏习惯的第一步,就是密切观察自己的习惯。你可以写下「习惯计分卡」,把每个习惯画上加(好习惯)、等于(一般习惯)、减(坏习惯)等符号,并记录执行习惯时的提示与时间、地点。先察觉,才能进一步思考如何回应这些习惯。

图片[1]-《原子习惯》图解:如何养成好习惯,新的一年成为更好的自己? - NowX 游读社-NowX 游读社

透过习惯堆叠,规定自己做完A 事做B 事、旧习惯当成新习惯的提示

建立执行意向,只是培养新习惯的第一步。接着,你可以采取「习惯堆叠」 (habit stacking)的进阶技巧,这个概念最早由史丹佛大学说服技术实验室创始人、社会科学家BJ.福格(BJ Fogg)提出。
所谓的习惯堆叠,指的是做完一项习惯,你会接着执行下一个习惯。举例来说,上完厕所,你知道要洗手、擦手,过了几天把脏的擦手巾丢到洗衣篮,几周后要买新的洗衣精。这一连串的行为,并不是独自发生,它们可说是习惯的集合体。
这么做的最大效益是,你可以让每一个习惯的提示「显而易见」,不必花时间烦恼如何自我激励、提醒。例如,每次穿上跑鞋后,你会传讯息给家人,告诉他们今天要去哪里慢跑。这个步骤,同时完成了「跑步」的习惯,也维持了「保持行踪清楚」的习惯,一举两得。
同样地,描述习惯堆叠的过程,必须够清晰,执行起来才不会有阻碍。例如,「午餐休息时间,我会做10 下仰卧起坐。」这是一个习惯堆叠的句子,但这句话没有指出是吃饭前做,还是吃完饭做,要在哪个地点做。
总而言之,不论是建立执行意向,还是习惯堆叠,这两个法则都要求执行者要把话说清楚,你使用的句子够清晰,代表提示显而易见,长期下来,就会成为好习惯了


Measure
Measure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