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 循环法则是什么? PDCA 详细意思、实际范例一次读懂!

PDCA 循环是什么?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由日本乐天社长三木谷浩史说过的「每天改善1%,1 年强大37 倍。」其中蕴含的道理,即是每天「持续改善」的PDCA 循环(PDCA Cycle) 。其概念源自美国,却因日本贯彻,才又被世人重视,PDCA 的意思、定义与实际范例该如何进行?我们将源流整理如下。

PDCA 意思是? PDCA 诞生年代:美国制衰颓,日本生产兴起

1920 年代美国产品主宰世界市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工业国家受到战火蹂躏,却只有北美洲有能力生产、制造商品。因此,在1920 年起的几十年间,美国制的产品遍及世界。

1950 年代日本崛起的秘密:全面品质管理

1955 年起,品质好、价格平实的日本产品开始进入美国,威胁北美工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为了重建国家,邀请品质管理大师威廉・戴明(William Deming)到日本授课。戴明传授全面品质管理十四要点,他认为在产品制造完才「抽样检验」,往往太迟且无效。应该在每个环节都落实检查、修正,让产出拥有稳定品质,就无须事后检验了。
1980 年代PDCA 循环成为重要管理工具
为了让组织能管控各个生产环节,戴明将生产流程归纳如图,而日本人浓缩成计画(Plan)、执行(Do)、查核(Check)、行动(Act)循环。 1980 年代,因为日本产品品质受到各国认可,戴明理论再度受到重视。自此,PDCA 循环成为世人熟知的管理工具。

PDCA 定义、范例

PDCA | Plan 计画:找出问题原因,制定「改善计画」

首先,先盘点自己手上所有的待办事项,接着思考哪些工作可以舍弃、哪些工作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 假如没办法确实按照计画完成工作,第一件事要回过头检视,自己的计画是否时间分配不当。以《与成功有约》作者史蒂芬‧ 柯维(Stephen Covey)的「重要‧ 紧急矩阵」筛选工作为例,先画出横轴代表工作的紧急度,纵轴代表工作重要度,再将事情分别放入「重要且紧急」「重要,但非紧急」「非重要,但紧急」以及「非重要、非紧急」4 个象限。
  1. 定义问题与目标:透过不断问「为什么」,找出问题真正的原因。丰田生产管理强调。用「5 个为什么」就能找到隐藏在表象的根因。
  2. 制定计画:利用鱼骨图、树状图等工具梳理流程,订出计画。
  3. 选出最佳方案:拟订计画时,至少要提出3种方案,互相比较、分析,才能选出最佳方案。

PDCA | Do 执行:依据计画,马上采取行动

通常,无法依据计画执行是因为一旦有突发情形,我们会率先处理紧急却不一定重要的事。但其实 「重要但非紧急」的事,才是我们应该要做的,因为它才能使我们成长、让组织进步。 不过,这些事通常是「应他人要求」,如主管突然交办的杂事、同事找你发牢骚等,如果能与对方协调沟通,无法照计画工作的情况就会减少。

PDCA | Do 实作范例

  1. 别等问题浮现才改善:在公司或个人状况好的时候进行PDCA 循环,就算失败也能重新来过。
  2. 将进度与成果「可视化」:把执行原因与进度等资讯公开,不仅能搜集更多意见,也能获得持续关注。
  3. 从小地方着手:先小规模执行某个部分,再观察结果,决定接下来怎么做。

PDCA|Check 查核:检讨计画与成果,边执行、边改善

使用PDCA 循环管理时间,最重要的步骤是查核,有了查核,才会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改进。每天花一点时间回想今天做的事,哪些需要改进、哪些做法值得学习记录下来。把计画和已做的事用笔记呈现,将过程与成果视觉化。
《让自己快速进化的PDCA 笔记术》里指出,要让PDCA 能顺利转动的原则有二:视觉化、习惯化,「PDCA 笔记术」即是将过程与成果视觉化、养成习惯的方法,笔记制作与心法如下:

PDCA | Check 实作范例

  1. 反覆确认推动PDCA 循环的「目的」:将目的写在纸或看板上,可防止操作人员偏离目标。
  2. 顺利与否,都要分析原因:执行不顺利时,反省,并进行改善;计画顺利也要分析「为什么」,传承方法。
  3. 适时「喊停」:改善不是永无止尽,发现计画不可行,不要过度逞强,要适时「停止」或「从头开始」。

PDCA | Active 行动:针对落差原因,修正与调整

透过「PDCA 笔记术」看见计画与实际执行的落差,进而提出改善方案。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犯错的机率大幅降低,做事的效率也就更高了。

PDCA | Check 实作范例

  1. 标准化或重启循环:循环如果有效,把方法标准化;若是无效,就要检讨原因,重新启动下一个循环。
  2. 吸取他人经验:观察、身边成功人士或组织的做法,进而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3. 扩及整体:PDCA 不能只靠一个人完成,找出谁会受影响,再与之商量,才能把改善扩及全体。

PDCA 范例|PDCA 笔记术

我们常会为自己制定工作计画,但却因为个人因素或外力而无法按时完成工作,导致每天都在追赶「死线」,觉得事情永远做不完。工作无法如期完成,是因为我们常常在制定计画后,一股脑儿地执行,事后却没有针对行为进行分析、检讨。

PDCA 5 种变形,强化既有循环

研究执行与规画差距的PDSA

戴明认为第三步骤Check 的英文有「阻碍」之义,在1993 年将之改为「学习研究」(Study),把此步骤的重点放在「研究规画与执行间的落差」。靠着不断自问:我们藉由循环学到了什么?出了什么差错?建立知识体系。

时时检视目标的G-PDCA

《让自己快速进化的PDCA笔记术》指出,在改善、试误之前,要让终点明确,才能拥有精确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在执行PDCA 之前,不断问自己:转动PDCA 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把明确的目标(Goal)定义出来。

持续追踪改善效果的PDCA+F

《TOYOTA的PDCA+F》里强调,丰田(Toyota)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不断追踪PDCA 循环的结果。他们不会因为得到某种改善,就认为「反正已得到成果,就做到这里吧!」而放慢改善步调;而是会想「终于获得成果,接下来要努力变得更好」而继续勤奋改善。
  1. 横向追踪公司内部成果:将PDCA 成果从个人扩大到团体,即是将某单位的成果应用在其他单位,让内涵升级为企业整体的成果。
  2. 追踪其他公司成果:询问合作厂商或相关公司的负责人「为什么会成功」,并亲自观察现场,将掌握到的知识添入自己的工作中。
  3. 失败报告:就算PDCA 执行失败也要撰写报告,保存经验,做为公司的共有知识财。

着重分析现况的OPDCA

在执行PDCA 循环前,先观察(Observation)现况,以问题分析的逻辑找出需改善的地方或问题,再据此拟定计画、转动PDCA。另一种说法是O 代表Objective(目标),先厘清PDCA 的目的再执行。

建立经验资料库的PDCAR

把PDCA 执行的成果与经验记录(Record)下来,当成下一个问题解决的依据与基础。透过纪录,将成功的行动标准化,有助于组织执行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或建立资料库。

Measure
Measure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