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导语
Cubox (50%) + flomo (30%) + Notion (20%) = Individual Database。*百分比%指的是平均使用它的时间除以一天可支配时间后的比例
Cubox + flomo + Notion
这三个产品,是生活中我个人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产品,尤其是 Cubox[1] 和 flomo[2],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碎片化场景。接下来,我会以这三款产品为载体去阐述「管理信息」的方法论,它也会是一个关于如何有效的建立「个人数据库」 (Individual Database
) 的「可行性答案」。
01. Cubox
我之前有过很长的一段时间行走在「信息焦虑」的洪荒里,后来通过一些方法的探索和刻意练习,可以说:我暂时将信息焦虑给「驯服」了。其中 Cubox 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难以想象它对用户需求的痛点和痒点的判断拿捏的如此精准,也惊讶于它的小众程度。我向几个好朋友推荐这款软件的时候,对方都说没听说过它,不过在尝试使用后都表示这是一款用户体验非常好的信息处理 App。在 Cubox 官网有一句简短和醒目的话:「在信息碎片中重获专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使用,我认为它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简单来说,Cubox 主要是要解决信息收集、分类、管理、储存的一款多平台软件[3] 。基本的使用逻辑,如下图所示,总共三步:
-
在手机内置分享页面点击 Cubox 图标 -
文章自动保存到 Cubox 收集箱 - 进入 Cubox 管理信息和阅读
Cubox 的使用场景几乎蔓延在我所有的碎片化时间里,例如:在 iPad 上正在读一篇文章,这时突然有别的事需要「中止」阅读,或是要「转换」阅读场景(家里到上班路上、高铁到站到上出租车等),都可通过当前软件的「分享」按钮一键保存到 Cubox 即可进行「稍后读」。整个保存的过程,用户甚至都不需要打开 Cubox。并且所有进入到 Cubox 里的信息都可以再进行二级分类、管理、分享等操作。如果把这个简单的例子看的再深入一些,其实 Cubox 解决的是信息时代的两个痛点:
-
用户的阅读「需求」不明确 -
用户的阅读「场景」不明确
无论是我的阅读需求是否明确:晚上看(知道具体何时会看)又或是不知道何时会看(将来可能会看,也可能不会看),现在都可以通过 Cubox 去反向管理。而「阅读场景」的痛点则是通过「全平台云同步」去解决的(如下图),不论我是在地铁上用手机阅读、还是到家后打开 iPad,或是写作时使用电脑查询阅读资料,Cubox 都可以支持我无缝切换场景。
在多平台同步功能已经实现的基础上,Cubox 之所以能成为个人数据库的核心因素,也是我认为的 Cubox 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永久的个人数据储存库。而成为「永久的个人数据储存库」有两个必备条件:
-
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离线储存或者云端永久储存 -
数据库(信息)可以进行编码管理
「永久的储存库」是指:即便是这个网页未来在源地址被删除了,但保存进 Cubox 里的信息可以云端永久储存。如同 Cubox 在官方教程里说的:「让信息真正属于你」。
在这一步基础上,建立个人数据库最重要的价值便可以实现——对「真正属于你」的有效信息进行编码管理。划下关键词:有效信息
、编码
在我每周末整理存入 Cubox 的信息时,都会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判断:这是否是一个有效信息?如果这个信息是在一个不方便阅读长文的碎片场景里存入 Cubox 的,并在此刻读完后我觉得内容不值得录入个人数据库的,我会直接删除。经过这样简单的判断和筛选,并确认它是「有效信息
」后,我会还会对它做出两个动作,一是对每条内容进行标签管理(#tag
),二是对信息内容里的重点内容进行标注或笔记(#highlight
)。更直接的理解是:我在对「有效信息」进行「编码」。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我最近一直在学习李善友教授的课程,如果现在我想搜索出之前看过的所有和他的课程相关的资料,我只做需要这三步:
-
打开 Cubox APP -
点击「 搜索
」按钮 -
输入关键词「 李善友
」
下图是我在 Cubox 移动客户端,搜索关键字「李善友
」后,出现的搜索结果。我计算了下时间,整个过程只用了 7 秒不到。
要知道,这个搜索结果并不是用搜索引擎上无序并混沌的「显示」,二者的区别是:用完搜索引擎后,我们必然要经历一个「筛选和判断哪些是无效信息」的过程。
Cubox 整体的使用体验,如官方教程首页所说:
Cubox 的诞生始于一个简单的愿景:人人都可以善用互联网信息获得提升。与其依赖搜索引擎和算法推送,在信息海洋中随波逐流,不如用心对待那些真正优质的内容,日积月累,从中获益。
借助于 Cubox 这样的工具,我们建立个人数据库需要的与外部多个信息生态系统的「数据接口
」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一半。
之所以是「一半」,是因为 Cubox 所覆盖的场景更多的是信息的「被动记忆」——被动记忆是指在这个过程中,收集和管理「大于」对于信息本身的创作和重塑。接下来我们聊聊信息的「主动记忆」。
02. flomo + Notion
信息的「主动记忆」所产生的输出数据(output)我是通过 flomo + Notion[4]。这两个工具共同管理的。flomo 解决了我在碎片化场景里想「更高效」地记录想法和「更专注」地深度思考的痛点,而 Notion 则解决了我在「整块时间」里为自己搭建知识体系的痛点。先来说 flomo。在 flomo 官网,对这款软件的定义是:flomo 是新一代「卡片笔记工具」,秉承尼克拉斯 · 卢曼的卡片笔记法理念,让你能更好的利用碎片时间积累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与此同时,网页上有另外一句话对我颇有启发,尤其是作为用了 flomo 接近一年时间的用户,感触很深——网站首页上面写着: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的思考。
在使用 flomo 之前,当我突然有一个思考想把它记录下来时,或是在读书时有一个创作灵感想标记下来时,我往往会把它写在手机自带的备忘录里——但结果是,直到它被我彻底忘记之前,我可能也没有想起来要打开备忘录看一看每周的新增内容。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备忘录基本上是没有办法看的。(备忘录里面的信息杂乱无章,有记录寄快递地址的内容、有记录网址的链接,也有记录菜谱的照片)杂乱的本质,是因为我无法在备忘录里对信息进行「有效编码
」。然后,随着「时间」的流动,备忘录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繁杂,信息的无序和混乱也会产生熵增——所以越乱,越不想用。那你或许会好奇,既然「备忘录」如此的不好用,为什么不选择市面上 all-in-one 的笔记类应用作为想法或是思考的记录媒介?我先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all-in-one 的软件(例如 Notion)非常适合做「知识体系管理」的媒介,但是它不适合在碎片化场景里使用。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恰恰也说明了产品思维里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母题:我们并不是在使用产品,而是在使用场景。一旦离开了场景,用户需求则无从谈起。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反复、多次、不同场景的验证之后,发现只有把二者 flomo + Notion
搭配起来使用时,我在不同场景中「主动记忆和编译」信息的需求才会得到满足。什么是场景?梁宁在《产品思维》[5]里对场景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定义:
要把场景拆开,场和景。「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景」就是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
简而言之,场景是指当你在使用一个产品的时候,这个产品本身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它的性能、功能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
碎片时间是「场景」——场景经常会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
高效便捷的管理信息是「用户需求」——需求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而变化。 - 信息焦虑是「用户情绪」——情绪会被不同的场景所触发,需求便随之而来。
我们只有将三者联合在一起去思考时,建立「个人数据库」的痛点才会被真正解决。基于对场景的理解,刚刚那个问题的答案也浮现了:如今,碎片时间充斥着我们当下的生活,信息的涌现往往是无序、随机、混乱。之所以无法去使用 all-in-one,是因为当一个「信息」出现的时候,我很难在「当下」就确定应该把它放在哪个知识体系里。所以,用户场景总是不停的出现,在场景背后的「用户情绪」则成为了「用户需求」的触发器,它会不停的触发我需要管理它的需求。需求的背后是在被我的愿力所驱动:我需要抓住这个信息(dot),把它暂时放置在一个信息生态里,等待它未来生长出智慧树的那颗「种子」。flomo 在这一点上做的特别好,它的产品观和价值观回归了用户记笔记最根本的目的——更好地思考。在 flomo 官方学院[6]提到,和传统笔记工具不同,flomo 更关注于:
-
积累「卡片」,而不是写「文章」 -
使用「标签」管理信息,让结构涌现,而不是机械的分类 - 创造卡片之间的「连接」,让知识增长

熟悉我的朋友会对我有一个相似的评价:说我输出文字的效率很高。其实在使用 flomo 后,「文字输出」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信息涌现。我大概是从去年 10 月开始,每天坚持在 flomo 上写「#今日思考
」。很多沉淀下来的#今日思考
经过后来对内容的不断解读和编辑,成为了你们读到的《商业内观》Newsletter[7]。

标签
、编辑
、批注
功能再次重塑。「重塑」意味着思考持续的在发生迭代,知识结构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发的涌现了出来。-
尽量少的有 ego。尊重使用者,不妄图扭曲他的欲望,我们只做好一个安静的容器。 -
拒绝做完美的产品,把精力聚焦于用户价值的核心。 -
我们只是朴素的关注着你,未来一年,未来三年,未来五年的你。 -
当你需要复盘和回顾自己的时候,希望能在 flomo 里面找到过去的自己。 -
我们使用 flomo ,最终应该成为更好的自己。
图片来源 | Notion 官网这些组件和系统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组件和系统协作使用——这也成为了它构建个人数据库里最核心的优势。
简而言之,Notion 的用户体验兼具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当它的 Page、Block、Database 这三个功能和刚刚提到的模块化组建进行花式组合时,几乎覆盖了你能想象到的一切关于笔记的形态。我使用 Notion 的场景是「整块时间」(这里的整块时间是指超过 1 个小时的时间),使用的方法基本上分为两块:
-
搭建关于某个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例如我会系统的整理学习混沌大学创新课程的全部内容,所以会创建一个单独的 Database
收录我学习混沌的课程的所有笔记(如下图)。图片来源 | 派派的 Notion 截图
-
给每个 Database 的笔记建立定位、分区和标签。例如:混沌创新课的定位是 #Business Insight,分区是在 #Resource 里,标签是 #Innovation。(课程类笔记的分区都是 #Resource)
所以,「混沌创新课程」它在我个人数据库里的 code 是:Resouce.Business_Insight.Innovation
定义 code 的逻辑是被一篇少楠老师编译的文章《P.A.R.A. 是什么及在 Notion 中的应用》[9]所启发。P.A.R.A. 是 项目(Project)、领域(Area)、资源(Resource)、 档案(Archive)的简称。这四个一级分类涵盖了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所有类型的信息。简而言之,这样的分区方法是一种组织信息的思路,但并不是某种具体的规范和教条,其核心是「根据信息的可操作性程度,对信息进行聚焦或转移」。我个人数据库里面所有 information code
的框架也是由此逻辑进行分类(当然,你完全可以根据你自身的需求,去定义「适合」你的方法论)之所以这样去给知识体系定义 code 和编码,是因为它会更高效的催生知识体系之间互相产生化学反应。例如,在研究创新的过程中,除了学习混沌大学的课程外,我还读了李善友写的一本书叫《第二曲线创新》[10],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会与课程拥有相同的 Information code:Resouce.Business_Insight.Innovation
(如下图)

以此类推,无论是文章、读书笔记、论文、课程,他们很有可能都会有相同的三级标签: Resouce.Business_Insight.Innovation
或是相同的二级标签: Resouce.Business_Insight.xxxx
假以时日,你会发现:随着你日复一日的积累, #Innovation
这个 tag 下的内容会自发地「涌现」出一个信息

最开始的时候,它不过只是一颗信息的种子(dots)。
尾声
结合 Part 1 和 Part 2 的内容,简单总结一下:在个体对信息进行「主动记忆」和「被动记忆」的场景之下,Cubox + flomo + Notion
可以通过组合使用的方式覆盖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乎所有的输入场景和输出场景,从而满足信息时代个体对信息管理的需求,形成有效的构建个人数据库的「可行性方案」。如同我在导语里提到的——「术」是可以被你的努力和行为去驱动的。而点线面体的搭建,永远都是从「点」开始的。

写到这里,我在想,或许这个可行性方案,对于一些读者朋友来说,像是一位不速之客(an unexpected visitor)。它可能会给你带来全新的喜悦,也可能带来因为涉及到改变「原则」而引起的巨大痛苦。又或许,它会刺破你的认知舒适圈——当信息焦虑成为了一种无力反抗的常态,那么焦虑的情绪本身其实就是一种重复模式的「惯性」。文章的最后,我想与你分享一首鲁米(Jelaluddin Rumi[12])的诗,叫《客栈》。我自己翻译了下面这个版本,它能从另一个角度充分的表达「此时此地」我的感受和祝福。
The Guest House 《客栈》This being human is a guest house. 人生就像是一座客栈。Every morning a new arrival. 每个清晨都会有新的客人到来。A joy, a depression, a meanness, some momentary awareness comes, As an unexpected visitor. 喜悦、沮丧、卑劣、以及瞬间的觉察」,就像是一个个不速之客来到你的面前。Welcome and entertain the all. 欢迎,并请热情的面对每一位客人。Even if they’re a crowd of sorrows, who violently sweep your house, empty of its furniture. Still, treat each guest honorably. 即使他们是一群悲伤之徒,恣意破坏你的房屋,搬空所有的家具,仍然要待之以礼。He may be clearing you out for some new delight. The dark thought, the shame, the malice. 他们可能会给你带来全新的喜悦, 涤净你心灵里灰黯念头,羞耻或恶念。 Meet them at the door laughing, and invite them in. 在门口微笑着迎接他们, 并欢迎他们进入你的内心。Be grateful for whoever comes, because each has been sent as a guide from beyond.对每一个到来的不速之客都心存感激,因为他们,是命运派来的「指路人」。
期待我们能够保持足够的开放和好奇心,慢慢去显化那些命运派来的「指路人」。他们会让我们开始思考、觉察、自省,他们也会让我们不停的拿掉思维里的遮蔽,让下一个版本的我们一瞬间暴露在阳光下,获得新生。新生、死亡、接着重生——在无数场意识能量的轮回之后,那个驱动着你往前走的「道」会慢慢的显化。
在这条「道」的终点,你或许会诧异:走了那么远的路,住了数不清的「客栈」,才来到了这里——原来,是在和自己相遇。— End —参考资料:
[1] Cubox 官网: https://cubox.pro[2] flomo 官网: https://flomoapp.com/[3] Cubox 官方学院: https://docs.cubox.pro/[4] Notion 官网: https://www.notion.so/product[5]《产品思维》学习链接: https://www.dedao.cn/course/wpAkQqxR0EoV7OQsMbVgnMzdLBlmar[6] flomo 官方学院: https://help.flomoapp.com[7] 商业内观 Newsletter: https://if.zoepi.online[8] Marshall McLuh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shall_McLuhan[9]《P.A.R.A. 是什么及在 Notion 中的应用》: https://sspai.com/post/61459[10]《第二曲线创新》: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779940/[11] network effec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twork_effect[12] Jelaluddin Rum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mi
往期作品:
* 本文排版使用了 Rabbit Hole 微信排版编辑器,排版只用时 8 分钟,点击文章链接即可查看使用说明